Submissions

《外国语言与文化》读书沙龙之五
——文本细读——
Author:    Time:2020-11-23    Click:

12月13日,由《外国语言与文化》编辑部主办的“文本细读”读书沙龙在湖南师范大学腾龙楼613举行。北京大学丁宏为老师、湖南师范大学曾艳钰老师、阮炜老师和刘曙雄老师同数百名与会者一起就“文本细读”及“文学研究路径”等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。

丁老师从“文本细读”的概念入手,提出阅读文本需兼顾上下文,既不能过于粗放地笼统概括,也不可拿着“放大镜”无中生有。他指出,在文学研究中,我们要尊重原作,先当读者,才能更好地理解原作者的思想,避免将个人想法强加给原作。对此,阮老师补充道,花功夫细读却不加思考益处不大,细读文本之后更重要的是个人对文本的感悟,但切不可用理论生套文本,陷入程序化的科研环节,如此将似八股般枯燥无味。刘老师也提到,社会的快速发展使人们的阅读呈现碎片化倾向,这种倾向对学术研究也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。而文本细读可使读者深入文本,进行更加深刻的思考,是一种较好的阅读方法,值得提倡。但若将其视为一种研究方法,却还需斟酌。

对于如何把握与原作品的距离,丁老师表示,文学批评的距离虽难以量化,但有一定的距离是必要的。他鼓励大家站在跨文化的角度进行思考,不要过于依赖外国学者的理论,盲目跟随其步调,要有自己的问题意识,不断探索。在比较文学研究中,中国学者与外文原著的距离也能产生新的想法,涌现好的理论成果。

在跨学科研究蓬勃发展的大环境下,跨学科本身对文学研究的意义何在?丁老师谈到,跨学科研究的出现有其必然性,一是作品本身所涉知识面广,具备跨学科的可行性;二是历来对作品的各式研究层出不穷,新成果的出现要求研究者尝试不同的阅读方式,继而不得不跨学科。同时,跨学科的研究也有两面性,一方面对于丰富文本内涵,加深大众对作家的了解有着重要意义,但另一方面也易出现研究成果“四不像”的情况。因而跨学科需保留文学研究的主体性,也要求学者有过人的才华兼顾所涉及的学科知识,而不是为了跨学科而跨学科。

作为一种新型的跨学科研究,数字人文的出现,究竟是意味着研究方法的突破?还是会导致研究初心的丧失?曾老师表示,语料库的建立,大数据的应用,的确使信息提取更为便捷,但正因其便捷,很多学者不再细读文本,转而直接对文本进行数据分析,这样的跨学科已经背离了研究初衷,给文学研究造成了极大威胁。丁老师也补充道,数字人文对文学研究虽有帮助,但学者不能丧失个人主动性,将文学研究机械地视作数据分类与汇总。

丁老师还强调,跨学科研究没有具体的限制,但切不可为了突破边界而突破。作家创作时有自己的构思,研究者也可从不同侧面去研究,只要是能自圆其说,在一定程度上符合“意义框架”即可。阮老师也谈到,学术共同体有其自身的话语体系,不断地标新立异,不断地突破边界的研究行为既不可行,也不会被学术共同体承认。

最后,任海燕老师就此次读书沙龙进行总结,鼓励大家做有尊严的读者,尊敬作者,带着敬意阅读文本。各位老师深厚的文学底蕴与严谨的治学态度,深深吸引和感染着大家,场地三易,诸位热情不减;师生畅谈,大家意犹未尽。本次读书会在热烈的掌声中走向尾声!

All Rights Reserved. Journal of Foreign Languages and Cultures, Hunan Normal University.